作者: 劉厚珉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3-02-01 09:50
春節期間,位于單縣老城區的湖西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祭奠、瞻仰英雄先烈的市民絡繹不絕。
湖西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東有淶水環繞,西與棲霞山相望;仙人湖宛如一塊翡翠,點綴著這方紅色園林;古老的護城堤、護城河穿園而過。山水英靈融為一體,浩氣蕩漾、人文氤氳。
湖西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是在原湖西革命烈士陵園的基礎上,經過新中國成立后的五次改造、擴建整合,已成為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區域歷史文化游覽、紅色革命教育、紀念革命烈士于一體的人文精神弘揚與傳承的重要載體。
作為主要紀念建筑主體,湖西革命烈士紀念塔聳立于單縣文化古跡琴臺之上。原名“湖西區抗戰烈士紀念塔”,1945年11月建造,1984年重建,呈方錐形,由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的重要領導人胡耀邦題寫塔名。
湖西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原稱湖西革命烈士陵園,是原湖西地委、專署、軍分區為集中安葬和悼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在湖西區的革命先烈修建的。1946年,國民黨軍隊進犯單縣時,陵園遭炮擊受損。1952年重修。
湖西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南端的石坊上的“湖西革命烈士陵園”,由山東省委原第一書記、書法家舒同題寫。
石坊一旁的“俊亭秀廊”,廊連三亭,刻有楹聯“一縷清風梳明月,半池俊水映秀亭”,為紀念女革命烈士常俊婷而建。
吳大名、李貞乾烈士墓聳立相望。
吳大名,長征干部,屢立戰功,犧牲前為解放軍十九旅旅長。在巨野章縫戰役中殉國。劉伯承元帥親筆題寫墓名,刻有挽聯:“過草地走雪山披肝瀝膽救祖國,戰章縫挫強敵碧血丹心為人民。”
李貞乾,湖西區抗日民主專員公署專員,1942年12月21日在單縣張集馬橋一帶與日寇作戰中壯烈犧牲。
由此往西的烈士英名碑為青石結構,六角六面,正面鐫刻山東省委原書記梁步庭的題字,五面雕刻2649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而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的英名。
在長眠斯土的烈士中,年齡最小者當數兒童團長高世法,單縣縣城東關村人。1946年我軍北撤時,其留下來,以賣油條為掩護,收集敵方情報,不幸被捕。敵人使盡解數,硬是撬不開他的嘴巴,刑場就義,年僅14歲。
烈士中還有一名劉胡蘭式的女英雄王忠蓮。其為單縣曹馬王寨村人,編村姊妹團長,14歲時參加革命,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秋,國民黨軍隊進攻湖西區,王忠蓮回村堅持對敵斗爭。被捕赴刑路上,她高呼革命主張,被劊子手殺害,年僅16歲。
烈士紀念亭又名浩然亭,由原中顧委副主任宋任窮題寫。亭高15米,綠色琉璃瓦罩頂,象征英烈們的草綠色軍帽。八根立柱,昂首雄視,象征著英烈們的堅貞不屈;中間一條旋轉樓梯,象征著革命征程的艱難曲折。
高文甫紀念亭內屹立著紀念碑。高文甫是湖南省南縣人,中共單縣黨組織創始人,單縣抗日政府第一任縣長。1934年,其受黨組織委派到單縣中學任教,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秘密發展學生張子敬、王存典為黨員,成立了單縣第一個黨支部,后組建了張寨黨支部。1940年,單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高文甫任第一任縣長。
英雄閣與烈士塔隔水遙望,相映生輝,充分展示了湖西區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波瀾壯闊的軍民斗爭史、革命史。
一直以來,紅色故事在這里被發現、傳頌,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在這里被繼承、弘揚,一如陽光雨露滋潤著紅色湖西大地四季豐碩、風光無限、萬家福祉。
文/圖 通訊員 劉厚珉